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四万亿产值下对苏州的冷思考

发表于: 2023-05-01 08:13:27 来源:奔流财经社

千呼万唤始出来,近日,苏州终于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和全国一季度数据的超预期表现相比,苏州的数据有点差强人意

从全国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这个数据,不仅超过了预期的4%,也接近了全年增长5%的目标。

进出口更是火力全开,仅仅3月一个月,就凭借单月两位数的增长,一季度累计进出口总值达到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

而作为江苏全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苏州一季度的表现有些低落:

GDP1.9%的增速不但低于全国,更是没能跑赢全省4.7%的大盘。

而苏南三雄中,无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9%,常州市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7%。

作为全国工业排前三的城市,苏州一季度的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7%,增速还未浮出水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全省的数据增长了4.5%。

要知道,2022年苏州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21%,你很难想象一季度在苏州失速的情况下,其他小弟兄得多努力才能实现江苏全省4.5%的水平。

作为全国出口排前三的城市,苏州一季度的进出口更是跌了15.4%,增速也远低于全省-6.7%。

从数据上看,一季度苏州到底什么情况,让人颇费思量。

当然,单纯用数据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有些偏颇,但透过数据,也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座城市存在的部分问题。

就像此次苏州一季度相对“失速”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这篇调研思辨性文章,就是想通过数据试着窥探下苏州产业结构上的一丝隐忧。

01.

电子信息产业的困局

从2021年开始,苏州的规上工业产业已经连续两年达到4万亿的巨无霸水平,和深圳上海两大巨头轮流坐庄,风头无两,去年更是达到了4.36万亿的水平,增长4.1%。

但是,这一轮增长势头没能延续到今年一季度。

作为出口导向的工业城市,外贸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企业的效益,今年国际贸易确实不景气。

但,不是所有产业都不景气。

从全国来看,今年一季度,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类别的商品出口都在修复(跌幅急剧收窄或从负回正),只有消费电子类耐用品跌幅在增大。

不信我们来看看三星。三星电子最近几天刚刚披露,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利润640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3亿元),同比大减95.5%。

其中,主营芯片业务的数字解决方案(DS)部门巨亏4.58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6亿)。这是三星电子芯片业务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后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三星电子季度营业利润跌破1万亿韩元也是近14年来首次。

再加上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最为集中的昆山时不时爆出电子厂关门的消息。

全球消费电子产品销量下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将极大地影响下游的生产企业。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消费电子产品的销量的下降趋势还会继续,原因也很简单: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口袋里都没钱了。

对于苏州这种出口导向的城市,消费电子出口萎缩对其经济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苏州的工业产业高度集中,4.36万亿的产值中,四大产业集群产值达3.8万亿,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首个规模突破万亿的产业,2022年产值达1.28万亿,现有规上产业1374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

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电子信息产业,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概率很难有所起色,而其作为一个占了苏州30%规上工业的产业,其造成的产值缺口,很难由其他行业补上。

这也将极大地影响苏州和上海、深圳竞争“全国工业第一城”的力道。

02.

新能源这趟车,苏州怎么赶

我们继续从出口数据看。

今年一季度支撑我国进出口狂飙的,是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板,三大产业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成为拉升进出口总额的主力。

这些“后发产业”,正在逐渐形成我国出口新的支撑产业。

但新能源这趟车,不得不说,苏州没有赶上。

我们这里说的新能源,不是大口径的所有新能源相关产业,如果按大口径统计,苏州在四万亿的产业规模下,可以纳统的产业有很多,苏州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必然在全国排名前列。

比如在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七,但苏州不能被这“全国第七的虚假繁荣”蒙蔽住了眼睛。

这里讲的新能源,是新能源汽车,是动力电池,是最近连马斯克都在狂追的储能,也是当前这轮增长最大的增量贡献产业。

比如,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中,苏州没能占得一席之地。

与苏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布局储能产业,即便是上海深圳,也早已动作连连,二线城市更是争先恐后,长沙、佛山、东莞、合肥等多地都有储能产业相关的支持政策。

省内的一众“小兄弟”也竞相在新能源产业上强势崛起。

最典型的是常州,短短数年间,借助全国独大的动力电池产业强势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的“发储送用”产业生态闭环,拥有四大整车生产企业,2022年新能源产值超5000亿元,动力电池产销量现居全国第一。

一季度常州GDP增长5.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进出口只下降1.3%,出口更是仅下降0.1%,虽然常州的GDP总量还远远不如苏州,但面对这样的增速,苏州感觉到危机了吗?

从行业赛道和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包括储能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爆发阶段,我们看到,但凡在储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所斩获的城市,包括苏北一众小弟兄,近些年的GDP、工业和出口都不会差。

苏州未来能成规模的产业,如今很大程度押在生物医药上,但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2022年刚过2000亿,还远远达不到支柱产业的程度。都说生物医药十年磨一剑,苏州要走出更多个信达生物这样的企业,可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03.

苏州产业:中年危机?

如果要给苏州献一策,我想还是两个字:

储能。

我们认为这一轮的产业发展变局中,无论是产值和还是外贸数据,储能相关产业都是最大的增量贡献者。

而且,储能的爆发式增长仅仅是个开始,储能产业在未来城市竞争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常州已经把动力电池几乎干到了极致,没有给周边城市留下多少空间;任何一个城市想要引入新能源整车厂,现在也是难于登天;相反,储能现在大家都还是刚刚起步,领先的城市优势也不是很明显,正是可以发力的机会。

与此同时,消费电子的长期疲软,传导到生产端对电子信息产业造成的冲击也将长时间持续,C端消费不足长时间持续必然导致B端产能不足,进而进入B端投资不足的恶性循环。

很不幸的是,这一轮产业变局中的增量苏州没能享受到红利,但减量的锤子确是扎扎实实敲在了胸口。

如果规上工业和进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下行发展”趋势,苏州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网络上之前有个词形容苏州,叫“中年危机”,我认为是很不符合实际的,但能不能用来形容苏州当下的产业呢?

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附加值不高,似乎成了苏州甩不掉的标签。

比如,在一众新经济赛道上苏州还拿不出像样的本土公司,和2.4万亿GDP经济总量和4.3万亿的工业产值极不相称。

苏州的恒力、沙钢、协鑫、盛虹等企业虽然实力不俗,但多数偏传统行业,不但在全国、全世界知名度一般,而且在行业形态上也相对落后一截。

四万亿之上的苏州工业,能否延续中高速增长的神话?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苏州的失速,也让后面的城市看到了机会,一季度,成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苏州。

苏州对此或许也早已深有体会,我们也期待苏州接下来的表现。

最后我们想说明的是:这篇文章绝不是在“唱衰苏州”。

若干年前,深圳也很焦虑,当时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震动全城,但凭借着华为、腾讯等民营企业的崛起,深圳站上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之巅,证明自己并没有被抛弃。

今天,我们的观点也许有所偏颇,但我们想借着这样的机会,为苏州的下一轮改革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一些重视和讨论,探寻大苏州未来的产业发展之道。

我们相信,中国最强地级市有这样的雅量来容纳一些官媒之外的声音。我们也相信,一个自信自省的苏州一定有力量在风云变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答案。

亲爱的读者们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